前不久,中国电影家协会邀请部分在京的电影工作者及社会各界有关人士就《新中国舞台、影视艺术精品选》系列光盘(电影部分)(以下简称《精品选》)的出版举行座谈会。与会者对中宣部等六部委联合推出《精品选》系列光盘的举措称赞不已,一致认为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一件大事,反映了广大电影工作者的心愿,它不仅集中展现了新中国50年来电影创作取得的辉煌成就,而且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创举。现将座谈会发言摘要如下:
李国民(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由中宣部提议并主抓的《精品选》,影协作为文联的团体会员,参加了电影部分的初选工作,在选片过程中也受到了一次新中国电影史的教育,很多作品使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由于我们亲自参加了编选工作,对《精品选》更有感情,为此我们特意编撰、出版了《新中国百部优秀影片赏析》,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向社会宣传、推荐这百部影片。这百部影片体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结合,它们经过历史和观众的考验,在市场和观众当中有较好反映,特别是对青少年有相当的教育意义。
陈强(电影表演艺术家):我首先要感谢出版系列光盘的倡导者、决策者,这是一件大好事,光盘的观众比影院里的观众多得多,开辟了新的电影市场。70年代,我参加过文化下乡,在边远山区,没有放映条件,那时我们要把影片改造成幻灯片并在旁边讲解,群众以为这就是电影。现在乡村中也都有电视、录像机、影碟机,这套光盘的出版,可以把影片送到最需要电影、观众也最多的农村,使广大农民弟兄也能感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
郑洞天(电影导演艺术家):一部影片影响人的一生的例子可能不是很多,但一百部影片,对人精神上的陶冶是不可低估的。百部影片经过了历史的沉淀,表现了新中国电影的基本面貌。创新与继承是创作的两个方面,一代人把上一代人作品中最核心的精神气质和对民族文化底蕴的追求继承下来,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中国电影日趋成熟,是很有意义的。
田华(电影表演艺术家):生活是创作的母亲,是创造的源泉,凡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影片,都体现了这一点,好的作品是有时代精神,要有时代感,我参加了很多部影片的拍摄,《白毛女》使我获得了很大的荣誉,当年影片放映在群众中产生巨大的反响,几十年过去了,导演水华和几位当年的合作者都离开了我们,但祖国和人民也没有忘记《白毛女》。
黄会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电影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对我们中国电影确实不能妄自菲薄,其中的优秀作品立于世界电影之林而毫无愧色。当代大学生是很爱看电影的,大学生电影节期间,学生们看电影、议电影、评电影成为北京二十几所大学的一道风景。《精品选》中的作品是很民族化的,这也是它们为人民群众所接受的根本原因。
陈国星(电影导演艺术家):怎样看待一部影片?好作品的标志是什么?《精品选》遵循了导向性的原则,为今后的创作进行了示范和引导,《新中国百部优秀影片赏析》分析了这百部影片艺术上的特色和成就,影协这个工作做得很好。我觉得不妨再深入一步,把有关优秀国产片的一些有水准、有思想的影评编辑成集,以供专业和业余的电影工作者学习和探讨,我们也希望能有理论上的指导。
傅红星(纪录电影导演艺术家):百部构成了新中国电影的概貌,也构成了中国100多年的近现代史,大部分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弘扬正气的,都是经典之作。中国的电影市场很大,所谓市场不好,原因很多,我觉得只要我们有好的作品,电影市场一定会好,从这一百部影片看,大部分有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各个历史时期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作为电影人,一定要拍出好的影片,才能不愧为人民的艺术家。
张思涛(中国影协秘书长):这是盛世中的盛事,功德无量。中国文化的弘扬和延续,不仅要靠作家,还要靠选家。这百部影片都体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体现了经典性、多样化和代表性的统一,可能有遗珠之憾,但没有混珠之嫌,是新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
李准(中国文联副主席):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新中国50年来共生产故事影片3330部,要从这当中选出80部是很困难的,有很多优秀作品都难以割舍,我们遵循导向性、代表性、广泛性、群众性、民族性、时代性的原则,经政府、专家、市场共同论证,入选的影片,无疑都是精品,都是电影工作者心血的结晶,但还有很多优秀作品未能入选,有遗珠之憾。